史上最全的教培监管政策,是怎样炼成的?

教培监管正在形成一张全面覆盖的,从线上到线下,从市区到街镇的,不断收紧的监管网络。
 
文 | 桥见

 

自上海新的《关于加强本市培训机构管理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发展意见》)和《上海市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监管办法》)公布以来,桥见在很多社群看到培训机构校长们都在交流明年的办学环境如何,不合规的机构还能存在多久?然而却越讨论越焦虑……
 
校长们的顾虑不是杞人忧天,毕竟现行的政策仍有很多问题悬而未解。想要看清未来,就得回顾过去,了解教育部门的整治节奏,或许能对明年的动向有个底。我们大致可以将近一年来的校外培训整治行动分为三个阶段,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,愈趋严厉。
 
 

第一阶段,雷厉风行的整改

 
2018年8月22日、9月3日,教育部先后发布了《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》和《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吹起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行动的号角。整个2018年,全国共排查了40.1万家机构,整改了其中27.3万家,整改比例高达65.8%!
 
较为有先见之明的上海,早在2017年12月29日就发布了作为培训机构审批管理依据的“一标准两办法”,同时为了响应教育部文件,也开启了一番雷厉风行的整改。据上海教育、工商部门排查统计,全市共7000多家培训机构,到2019年7月一共关停了1300多家。
 
之所以力度如此之大,原因在于地方教育部门一方面要落实教育部行政命令,给“培训热”降温,另一方面,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还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办法,只能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,就高不就低的完成整改任务。
 
第一阶段一次次暴风骤雨般的排查整改,对教育培训市场进行了反复“教育”,所有培训机构校长都意识到,教培的合规时代真的来了。
 

第二阶段,“回头看”加多管齐下

 
快速直接的排查关停,毕竟只能一次性整改违规办学行为较为明显的机构,如何进一步管控培训机构办学,防止培训机构“打游击”,成为第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。
 
2019年5月,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“回头看”活动的通知》,6月下旬,教育部派出调研组对10个省份的“回头看”活动的实地调研,旨在加强排查频率,各地区教育部门将监管治理不断深入到以前很少触达的县级街道。
 
对于培训机构频频倒闭跑路造成的社会问题,针对性的出台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政策,如杭州市教育局联合5部门起草了《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通知(试行)》(征求意见稿)。
 
此外,其他治理手段还包括了建立全国线上监管平台,严禁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校外补课,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始进行消费者端的教育,比如上海有些区向学生家长发放通知,一再提醒不要报名无证办学的机构。
 
针对违规办学整改关停的一次性重击,逐渐转变为高频率的多点打击。
 

第三阶段,全面常态监管,协同共治

 
当然,无论教育和工商部门多么勤快,也无法始终如一的管控那么多家机构。所以,这次上海发布的《发展意见》和《管理办法》,在此前高频率,多层面的监管方法上再次升级,由教育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的7个部门,全面覆盖文化教育、职业技能、文化艺术、体育指导、科技培训、托育、早教7大类培训,形成一张从线上到线下,从市区到街镇的,不断收紧的监管网络。
 
分门别类,权责明确,将再次提升实施效率,保障常态监管的效果。
 
从上面的思路可以看出,整个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在一直朝着更加严密,科学,高效的方向推进,必然会不断挤压违规办学、无资质办学机构的生存空间。
 
当然,在挺过一年多的整治风波后还在继续开办的机构,也不用过于惊慌,只要不是机构存在重大经营风险,坚持合规化,总会有拿到资质的那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