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计了100家机构,我们发现这类机构对办学资质最敏感

办学资质的“身价”只会越来越高,你的机构离合规有多远?
 
转眼间,2019年又要接近尾声了。

 

近两年来,整治、监管、倒闭、跑路扰动着整个教育培训行业。按理说,对于培训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陆续出台,监管治理逐渐完善,实力不济,扛不住整治的机构大批出局,教培行业今后的走向应该更加明朗。

 

但院校桥整理了近期100条办学咨询信息后发现,“合规办学”仍然是困扰着很多培训机构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
 

或许通过以下整理统计,能够大致勾勒出,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后,仍然坚持在合规门槛前的,是怎样的一批培训机构。

 

办学政策缺仍然“难理解”


 

经统计,在100位向院校桥咨询的办学者中,仍有35%对政策不太了解,比例之高超出预料。
 
但其实细想也不难理解,虽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飓风似乎刮了很久,但各地方真正落实出台政策的时间不一。早的如上海,2017年12月就出台了“一标准两办法”,而比较晚的,也有很多地区到现在还没有明确标准。

 

另外,即使在同一套标准下,下级教育部门对于办学资质审批的操作也有所差异。对于还没有走完全部流程的培训机构来说,自然也很难摸清其中的细枝末节。

 

所以除了和当地教育部门沟通之外,向第三方专业机构咨询,也是办学者不得不做的选择。

 

小微机构最“纠结”


 

合规办学的硬性标准下,最纠结的还是招生规模在50人以下的小微机构。本来他们可以通过最集约的方式给附近为数不多的孩子上课,现在各地的标准都对办学场地等硬件条件提出要求,直接提高了办学成本。

 

这对小微机构来说,要想合规就得扩大规模,也对校长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今后,这类机构的生存空间会难以避免的被进一步压缩。

 

小微机构的校长必须要迈出这一步。

 

被低估的办学成本

 

 
基于上面小微机构的多数占比,办学者对于办学准备资金也明显低估,在需要相应面积的场地,以及办学验资的情况下,50万以下是很难开办一个合规机构的。如果是在一线城市,至少要准备200万。

 

办学准备资金是当前办学者需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。

 

艺术类比学科类更迷茫

 

 
 
大家都知道,校外培训整治的重点是学科类培训,但据院校桥的统计,提出合规问题最多的却是艺术类培训机构,不是说大方向是鼓励素质教育吗?

 

的确,2018年8月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(修订草案)(送审稿)》中第十五条提到:

 

“设立实施语言能力、艺术、体育、科技、研学等有助于素质提升、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,以及面向成年人开展文化教育、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民办培训教育机构,可以直接申请法人登记,但不得开展第一款规定的文化教育活动。”

 

简而言之就是,有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校外培训机构,可以不用申办办学资质。但《送审稿》送审一年多后,仍然没有声响,各地对于艺术类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也各有轻重,让办学者十分彷徨,再等下去怕自己撑不到政策落地了。

 

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条例中也提到:“不得开展文化教育活动”,也就是说,要做文化教育培训,还是需要办学资质。这就需要给办学者提个醒,如果你的机构将来想扩张到文化教育培训领域,那就不要犹豫了,早点获取办学资质为妙。

 

在上图统计中,语言类培训被单独列出来,因为这类机构数量众多,又不完全属于学科类,而且学生年龄跨度大,包含学龄前到成人,有很多机构将语言培训类课程的重点放在语言素养培养,想往素质教育靠拢,以求躲过申办资质的要求。

 

但同样由于《送审稿》没着落,而且语言素养培训也不好界定,所以当前各地政策实施基本都将语言类归于文化类,要求必须具备办学资质。
 

办学资质“身价”只会越来越高

 

对于合规办学,每个办学者都有各自的犹豫和疑虑。
 
虽然不能说有了办学资质就一定能做大做强,成为新东方和学而思,但办学资质会一直扮演培训机构“保险杠的角色,直接保护着机构安全经营的底线。
 
近日,巧恩美语培训机构负责人被逮捕,虽然该负责人称机构倒闭,自己跑路是因为“经营不善”,但警方经调查仍然认定为是“合同诈骗”,司法层面的严重程度大幅升级。警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机构开业以来未获取办学资质,属于违法经营。
 
无证经营,还经营不善跑路,算是罪加一等了。

 

可见,即使抛开办学资质给机构带来的经营效益不谈,它“身价”也只会越来越高。